主角是唐明仪青枫的精选小说推荐《喋血艳电之后》,小说作者是“乐活漫记”,书中精彩内容是:《喋血艳电之后》截取1938年12月汪精卫在河内发表投敌媚日的通电起至1944年11月汉奸汪精卫病逝之前,6年期间的国、共、汪伪、日敌四方情报人员的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书中英雄、小人、暗杀、战争、爱情等诸多战争年代的精彩故事元素兼具。既有对革命青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坚守信仰与选择的臧;也有对于汉奸卖国贼不顾礼义廉耻,崇洋媚外的否。当然人有七情六欲,对于那个年代的爱情,本书自然有邂逅与唏嘘。...
小说《喋血艳电之后》,现已完本,主角是唐明仪青枫,由作者“乐活漫记”书写完成,文章简述:”“喔,去探听一下,里面是不是有两个大学生,女的叫徐清风,男的叫沈之泰。”“是。”消息很快探听了出来,的确是有这么两个人。为了报答救命之恩,王天凤当即决定营救...
精彩章节试读
隐藏在人群中的76号特务和日本特高课的间谍们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爱国口号当中,像疯狗一样,纷纷冲上舞台去抓人。群情激愤之下,他们这群汉奸特务也没少挨国人的乱拳,演员们也拿起道具,搬起桌椅反抗。
肆无忌惮的日谍和76号特务们立即拔枪射击,人们撇下死伤者一哄而散。最终包括徐清风、沈之泰在内的部分演职人员,终是被他们联合抓了起来。
进步青年学生被抓的消息上下震动,也通过隐藏在人群中的军统特工传到了军统局上海站,起初王天凤听到报告并未在意,听到属下说是因为演出话剧《最后一课》,喊了“中国万岁!打倒日本侵略者!”等口号被抓的。
听到这里他想起来了,上个月底帮助自己逃出日本间谍和76号特务抓捕的两个青年学生,他们就是在排练都德的《最后一课》。
“是都德的《最后一课》?”
“不知道,反正是外国人的,主角叫什么韩麦尔先生。”
“喔,去探听一下,里面是不是有两个大学生,女的叫徐清风,男的叫沈之泰。”
“是。”
消息很快探听了出来,的确是有这么两个人。为了报答救命之恩,王天凤当即决定营救。可军统除了有安插在76号的内线,其他与之再无交集。加上上个月刚在76号大闹了一场,李默邨等对军统更是恨之入骨,此刻恨不得生啖其肉,自己是肯定不能出面了。
他想到一个人,上海滩青帮头子杜月笙,这个人与76号特务头子李默邨的老头子季月卿同属青帮大佬,且是积极抗日的。其人现在虽在香港,但其在上海的金融工商、党政、特务系统及黑帮势力中的特殊影响力丝毫未减,中国银行更是能与其随时通过商用电台联络。王天凤当即找到楼下办公的中国银行的负责人,让其发报联络在香港的杜月笙,请他出面联系李默邨的老头子季月卿,再由季出面搭救二位进步青年学生。
就在军统局设法营救二人的同时,延安方面驻上海的地下组织也在积极通过全国学联以及在上海的地下党员,营救被捕的同志和这些爱国的进步青年。他们首先想到的也是威震上海滩的杜月笙,只是组织与杜月笙没有直接联系通道,只能通过中间人联络,而这个中间人正是上海大唐洋行的唐明仪。组织了解到唐明仪掌管的军统背景的上海大唐洋行,与杜月笙的恒社在生意上往来密切,二人也交厚。
原来唐明仪虽身在军统,但其少时因顽劣不堪,曾被大哥唐明礼托付给渝北师范学院小学高级部的负责人,也是自己的同乡好友朱先生管教,唐明仪也因此在朱先生座下受教一年多,直至毕业,而朱先生现在正是延安方面最高领导。唐明仪很是佩服朱先生的才智、魅力,二人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后来朱先生带领农民起义时缺枪,黄埔军校毕业的唐明仪当时正是掌管军械库的小领导,立即带领属下携带三百支步枪和数千发子弹前去支援。
远在延安的朱先生也闻知上海进步学生因演出《最后一课》,在舞台上带领观众喊爱国口号,被76号特务和日本间谍联合抓捕的事件。上海地下组织通过渠道反馈给延安的信息中,显示被抓的进步学生中也有地下组织成员,当即发出最高指示,电令上海的地下组织全力营救。听闻营救方案中最关键的一环是要大唐洋行唐明仪出面,他毫不犹豫的给自己昔日的学生写了一封亲笔信。他用传世的龙飞凤舞的笔迹,仅寥寥数语,将二人师生之宜、同榻之情、赠枪之恩述说,又将请托之事随书信拜上,托来人奉上手书,请这位昔日的学生唐明仪念昔日恩情设法搭救爱国青年学生。
上海的地下组织负责人接到朱先生亲笔信,遂携信亲赴大唐洋行拜会唐明仪,却被秘书告知,唐先生两个月前亲赴香港进货,至今未归。负责人无奈无功而返,只得再寻他法。正当手足无措之时,军统方面几经周折,将二人安然无恙的营救了出来。但抓人时毕竟有日本特务参与,为了对日本人有交代,李默邨以枪毙二人的名义,在76号狱中找了两个年龄相仿的青年男女,在上海西郊命令手下特务草菅了事。为此,二人不得不亡命他乡。
他们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从76号的后门被放出来的,接他们出来的是穿着短打带着斧头的四名恒社成员。四人带着他们几经辗转到了外滩,把他们交给了前来接应的王天凤等军统人员。王天凤赏给四人一沓钞票,四人即抱拳离开。
“哎呀,这下好了,终于把你们救出来了。”
“谢谢先生救命之恩。”
“哎呀,一命抵一命,你们救过我的命,我也算是知恩图报。再说都是为了国家。不过为了不让搭救你们的人受牵连,你们不能久停,今晚在此暂住一夜,明天我给二位办好证件,二位就要即行离开上海,远走他乡。请问二位有合适的去处吗?”
二人听后迷茫的摇摇头。其实徐清风的真实想法是去延安寻找组织,但她不清楚对面是什么人,尽管他们也爱国杀日本特务和汉奸。可根据组织要求,在身份不明的人面前不得提和组织有关的任何信息。
“这样吧,你们是终归是杜先生搭救出来的,杜先生现在人在香港,成立了赈济委员会第九区赈济事务所,我联系一下,你们去那里吧,也能有一个栖身之地和一份很好的工作。”
王天凤安排属下人等自去办理相关事宜不题。且说二人在外滩边上的一间小旅馆的房间内,透过窗户能看到黄浦江边的小渔船上的灯笼随风在飘摇,这何尝不像二人的未来呢?生长在上海的他们,即将去往一个陌生的城市独自飘摇。船上的灯笼还有线牵着,而他们有吗?徐清风一定是有的,除了父母亲情,还有组织的那根线,而那根线的根在延安。
大二的时候她参演了一部关于西北地主恶霸欺压百姓,最终被百姓打倒的爱国电影。电影在西北地区公映的时候,她作为演职人员受到了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门负责人的朱先生的亲切接见,朱先生对她塑造的人物形神兼备也赞许有加。以后的日子里,她和朱先生互通书信,朱先生一直像一个和蔼的父亲一样为她做革命导师,直到先生与国民党对中国革命未来产生不同看法,带领自己的人马,一路爬雪山过草地躲过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才停止。但朱先生的思想已经深深影响了她,她也正是那时在上海加入了组织,成为这个神圣而伟大的组织的一员。
组织,对,这个无时无刻不为中华民族自强自立,为中国劳苦大众的解放和幸福而奋斗的组织,这一刻肯定也在竭尽全力的营救她。她要联系组织,是必须。
“之泰,我得回趟家拜别我的父母。你不和你的父母道别吗?”
“我想,可是如果我们出去被抓了怎么办?不是连累了搭救我们的人吗?”
“上海的街道弄堂我们比那些侵略者熟悉吧。”沈之泰瞬间哑口无言,于是徐清风拉开门,走了出去,沈之泰随后跟上。
“我们分开回家吧,万一被发现也不至于全军覆没。”二人相约拜别父母后,立即返回外滩的小旅馆,在那里汇合,等待第二天王先生派人送他们出去。
小说《喋血艳电之后》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