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言情《四合院:手握空间,逍遥人世间》,现已上架,主角是陈锋陈莉,作者“贪吃獾”大大创作的一部优秀著作,无错版精彩剧情描述:穿越到四九城,人在南锣鼓巷94号。钓鱼,种田,猎山,赶海,风浪越大鱼越香。(无戾气,不斗法,不折腾)...
明明可以换到票据,最不济还可以拿回自己的鱼。
陈锋却拒绝这些好处,把位置还给阎埠贵。
对于一个有道德的好孩子,运气好,钓到几条鱼,他们容忍度显然要高出很多。
陈锋真要是收了这票、烟什么的,说不定立即有人举报。
那位要买他鱼和甲鱼的老人,也暗自点头。
一分钱不花,陈锋顺利树立起“好人有好报”的第一印象是,顺带消弭潜在的危机。
提着鱼桶,拎着鱼竿,跟着老人走了3里路,来到东城区政府大院。
老教授住在大院的楼房里,这就是日后常见的六层砖楼。
因为这种新式集体住宅,有良好的供暖、供水、厕所等系统,加上居住在这里的要么是官员,要么高级技术人员。
所以在目前大众眼里,楼房比没有电、厕所等设施的四合院更加珍贵。
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八九十年代,后世很多港商、沿海商人北上,用较低的价格就买下四合院所有权
那些卖了四合院的,往往第一时间买楼房,并以为荣。
直到90年代以后,他们才发觉自己错过了几个小目标。
(2000年,四九城的四合院,一平米2-3万元,好的地段,更是高达4万元。)
进房后,老人请陈锋坐在客厅。
不到一分钟,他就从房间里拿出各种票据和商品。
陈锋看一眼,眼皮跳了一下,那是一张自行车票。
无视自行车票,挑出一张布票、一张煤油票和三张棉花票。
马上就要冬天了,记忆中陈家缺少过冬的衣物。。
有了这张布票和三张棉花票,起码可以做一件大衣出来。
煤油则是用来照明。
如今四九城家家户户主要还是通用蜡烛和煤油灯,其中主要以蜡烛为主,煤油灯因为华夏是缺油国,加上各方需求大,同样属于稀缺物。
至于电灯。
有的,但普及度很低,优先工厂、楼房区。
尤其是因为1958年后大炼钢,电力优先供应钢铁厂。
南锣鼓巷通过电,可想用电,还不如蜡烛、煤油灯(马灯)靠谱。
想要使用电灯,要等到70年代,那时候不少人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管灯,每天一到晚上8、9点,各家就都黑了。
70/80年代,高峰期,四九城一天拉闸超过几十次。
1986年全年,共拉闸11万条次,平均每天断电3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