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实力派作家“黑眼圈先森”又一新作《大明:我的铁骑你只能看不能借!》,受到广大书友的一致好评,该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张璟川淮安,小说简介:明末,风雨飘摇,内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四处烽火,外有后金铁骑虎视眈眈,山河破碎,摇摇欲坠。朝堂之上,崇祯帝愁眉不展,无数臣子噤若寒蝉,偌大的大明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黑暗深渊。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横空出世。在这乱世之中,我凭借着非凡的谋略与果敢的手段,悄然组建并训练出了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十万铁骑。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入了崇祯帝的耳中。一日,崇祯帝紧急宣我入宫。在金碧辉煌却又透着几分压抑的大殿之上,崇祯帝满脸期待地看着我,语气中带着一丝讨好:“兄弟,坐下来慢慢说。”我心中冷哼一声,毫不客气地回道:“谁跟你是兄弟?别乱攀亲戚!”在我看来,这腐朽的朝堂早已病入膏肓,崇祯帝虽为天子,却也无力回天,我又怎会与他称兄道弟。崇祯帝似乎并不在意我的无礼,依旧急切地问道:“听说,你为我大明养了十万铁骑,可曾带来?”我昂首挺胸,目光坚定地回应道:“那十万铁骑是我自己养出来的,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五十名工匠里,不仅有铸铁锻造的匠师,还有制造炮弹的匠人。
运送粮草和火药的事儿,张璟川自然是派人去松山禀告,让松山的明军派人过来提货,至于五十名工匠嘛,张璟川自然照单全收。
海船返回时,张璟川特地让李大牛随行,目的就是与关内的商人建立联系,毕竟佟普汉送来的一船好货,得出手不是。
就在张璟川与徐敷奏商议在东海堡开设火器坊时,宋犇带着两曲人马前来接收粮草物资和火药了。
为了不让宋犇发现那五十名工匠,张璟川特地让徐敷奏把他们藏了起来,然自己则带着麾下人马到堡外迎接。
宋犇在看到东海堡外良田纵横时也是愣了一下,然后打量着正在修筑的外城墙,最后将目光看向了堡寨门口列队迎接自己的张璟川。
按官职,宋犇是游击将军,是正五品的官,而张璟川这个守备则是正七品。
张璟川带着人整些排场,在堡寨外迎接,也算合乎礼数。
看到张璟川如此懂规矩,宋犇的心里自然是受用的,但该敲打的还是得敲打。
“淮安啊,”宋犇骑坐在马上,指着堡寨外的一片良田,冷笑道:“我看你这东海堡,也是能够自给自足的嘛!”
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张璟川虽然心里已经开骂了,但嘴上还是笑着道:“这些都是堡寨里的百姓自己耕种的,他们倒是能够自给自足,可我们这些当兵的,总不可能去跟百姓抢粮食吃吧。”
宋犇冷哼一声,没有再搭理张璟川,夹了夹马腹,带着队伍朝堡寨内行去。
厅堂内,
宋犇坐在首座,把脚放在桌案上,翻看着手里的册子。
“一千石粮草,一百箱火药?”宋犇斜眼看向张璟川,怀疑道:“怎么这么少,你小子不会贪墨吧!”
“卑职不敢!”张璟川虽然心中不悦,但表面上还是保持着恭敬。
“总兵大人让你办的事儿,可办成了?”宋犇开口问道。
张璟川没有说话,只是拍了拍手。
下一刻,
两名甲士抬着一个木箱子走了进来,放下后便退了出去。
张璟川把箱子打开,露出了里面白花花的银子,开口道:“这是一千四百两白银,大人可以亲自点一点。”
一个银锭五十两,总共二十八个银锭,摆了三层。
宋犇只需看一眼,便知银锭大小和数量,哪里还需要一个一个去数。
“不是一千两么,怎么这么多?”宋犇盯着张璟川,诧异道。
张璟川笑了笑:“一石粮食多卖了二两,这多的四百两,全当孝敬大人的。”
宋犇眼皮一颤,没有说话,只是警惕的看着张璟川。
“大人无需多虑,”张璟川解释道:“卑职身在东海堡,不能常在总兵大人身边走动,往后,还需宋大人多替卑职美言几句。”
“呵呵呵……”宋犇咧嘴笑道:“你小子倒是懂事!”
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