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三国风云录:我纵游天下看活史书》是作者“熏悟”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刘备张谦两位主角之间故事值得细细品读,主要讲述的是:一名野外求生者意外穿进两千年前的三国时期。既来之则安之,那就当一场古代版野外求生吧!他可是三国的死忠粉,什么天下大势他可都知道!要说战乱,刘备必是首选。可要如何才能帮助他呢?潜入曹营便是第一步。反正人都在三国了,那他可就要干些改变历史的大事件了!...
“嗝~”曹冲此时和曹操在时的文雅完全不同,满嘴是油,头上满是大汗。
“老师,我发现你有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曹冲擦擦嘴对着张谦说到。
“小小年纪学什么不好,学人家拍马屁!”张谦把头一扬,佯装生气的说道。
“冲儿说的都是发自内心的,且不说老师教冲儿的格物和术算之道,当当这做菜的本事,便已经可以扬名天下了。”曹冲很神气的说道。
“做菜的本事,难道冲儿没有听说过‘君子远庖厨’吗?”
“冲儿当然听过‘君子远庖厨’,可是就像老师当日和仲德先生讨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一样,这‘君子远庖厨’同样有微言大义呢。”
“哦,是吗?那冲儿说说看?”
“是,老师。”曹冲还是很有表现欲的,站起身子继续说道,“‘君子远庖厨’是孟子对齐宣王说的话,是说君子因为有仁爱之心,不忍心杀害牛羊等牲畜,鸡鸭等家禽,所以不接近厨房。而孟子对齐宣王这么说,是劝谏齐宣王要有仁爱之心,以此来劝说他实行仁政。”
“冲儿如此聪明,举一反三,已经可以出师了。”张谦笑着表示。
曹冲对于被表扬还是很开心的,然后马上又谦虚的表示,自己还有许多可以向老师学习的。
“对了,老师,我告诉你一个秘密。”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冲儿刚刚还在讲《孟子》,这会又忘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了?”
曹冲寻常与人说这话,别人都是一副很热心的模样,眼见自己老师这样教导自己,曹冲真心觉得自己老师异于常人。
或许老师刚才不是想拒绝我父亲,而是真的以圣人的标准在要求自己呢!曹冲心想。
“冲儿错了,不过冲儿要讲的也不是秘密,只是想告诉老师,刚才父亲之所以生气,并不仅仅只是因为老师。父亲带冲儿来老师这之前先去了荀大人家里,想给荀大人增加食邑,可是推辞了很久,荀大人才接受。后来父亲又提出想给荀大人加官进爵,推荐荀大人继任三公之位,可是荀大人表示宁死不从,父亲当时的眼神可比在老师这凶多了。”曹冲自顾自的讲道。
“当时若不是冲儿劝说父亲陪自己来老师这里,恐怕父亲就要和荀大人吵起来了。”曹冲很难理解,明明自己父亲是要给别人东西,为何好多人都不接受呢。
张谦听到曹冲的话则是怒火中烧:原来就是你小子把鬼子引到这来的?
“老师,您是因为恪守君子之道所以不接受父亲的赏赐,可是荀大人为我父亲做了那么多,劳苦功高,为何也不接受呢?”
荀彧为什么不接受三公之位?
因为他接受了三公之位,就和曹操(司空)平起平坐了,而荀彧若想继续保持曹操属臣的身份就必须把曹操抬高一个位置——封王。
在荀彧眼中,曹操就是用国家的公器(三公之位)获取自己的利益(王位),他当然不能接受,这其中既有对汉室的忠心,也有他自身的坚持,若是他带头劝谏曹操称王,那一向以汉臣自居的他不就人设奔塌,身败名裂了?
你说荀彧就接受了三公之位然后和曹操平起平坐不作为了,你见过几条鱼吃了饵还能脱钩的。荀彧要这么做,曹操会让他比董承下场还惨。
“或许荀彧大人是因为觉得高处不胜寒吧!”张谦没给曹冲讲其中的利益关系,而是给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
“高处不胜寒?”曹冲疑惑。
“是啊,一个人站在高处,就会感觉到寒冷。你知不知道你父亲坐在司空的位置上,会有多大的压力?北方数州成百上千万的百姓都在看着他,如果他一个决定失误,可能就有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就像门外这场大雪,我们能够酒暖饭饱,但是你知道会有多少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在饥寒交迫中死亡吗?”
张谦的话一下子让曹冲凝重了下来。
“如果像你我这样非官非吏,只要兴致来了,念道几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具欢颜’就可以表现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但是,一旦坐上三公那个位置,这些事情就不是想想,而是必须付出行动。”
“冲儿,如果有一天你坐上了你父亲的位置,你一定要记住不要低头,因为欲达高峰,必忍其痛;欲予动容,必入其中;欲执斧钺,必承其重……”
“‘高处不胜寒’?荀彧真的是因为这个所以才拒绝我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