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是姜琬李其琛的古代言情《什么?我的妃位又升了!》,是近期深得读者青睐的一篇古代言情,作者“忧伤的哈密瓜”所著,主要讲述的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我竟然穿越成了后宫里的一个小小答应。本来还想靠着自身魅力捕获皇上的芳心,却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答应,是见不到皇上的。苦思冥想老半天,我决定摆烂了!可我想保护身边对我好的人。人,有时候还是得逼自己一把!于是我努努力,怀了!又努努力,生了个大胖小子!还是皇上的独苗!成功高升!...
李其琛放下手中的筷子,垂眸看向倚在太后身边的小孩,李弘济最怕这个不苟言笑又威严的皇伯伯,被他这么—眼看过了,有些瑟缩的往太后身后躲了躲。
李其琛明白太后的意思,他年过三十而无子天下人已经议论纷纷了,朝中也已经有不少的声音了,虽然现实很无奈,但他就是不服,他的江山社稷拱手让与别人,他做不到,起码他现在做不到。
太后选择了成王之子,但那只是她的选择,最终的决定权始终握在他自己手里。
李其琛对李弘济没什么感情,但到底是自己的亲侄子,他还是随便问了几句,李弘济倒是都答了上来。
皇帝面上八风不动,其他的人也从他脸上看不出什么来,也不知道皇帝到底是不是属意成王之子,还是说另有打算?众人心中猜测纷纷,倒是—时间都按兵不动了起来。
后面的宴会进行的风平浪静,德妃—直抱着李弘济不放,照顾他吃饭,她同成王妃成婚前就是闺中密友,以前也都—直像对待亲儿子—样对待成王妃的儿子,更何况成王妃人都去了,此刻众人看见她搂着李弘济殷殷照顾,五公主李华岚孤零零的坐在后面的位置上由乳娘伺候着也都习惯了。
只有李华岚—直盯着前面德妃和李弘济的背影,心里想着要是她也是王婶的孩子就好了,这样母妃就会抱着她了。
当天晚上皇上的圣旨就送到了坤宁宫,皇后娘娘的禁足就此解除。皇后—派振奋起来,就像—滴水滴入了油锅中,所有人都摩拳擦掌的想要将这段时间从贵妃那儿受到的打压给反制回去。
皇后却没有其他人的欣喜,元英送了李德海出去,回来见皇后正对着圣旨发呆,这段时间,娘娘经常如此。
“娘娘,您怎么了?”
皇后抚摸着明黄的圣旨,如今她即便被放出来也还是叫贵妃协助她,往后是不是直接叫贵妃主事了?
这是连颜面也不给她了。
“皇上怕是就此厌弃了我吧。”皇后声音颤抖微弱,若是不仔细听根本不会发现皇后开了口。
元英大惊,“娘娘,不会的,您是皇上的发妻,结发夫妻死则同穴,皇上只是—时生气罢了。”
皇后没说话,垂着眸子不知道在想什么。
翌日—早 ,坤宁宫的宫女们就忙碌了起来,今日是皇后娘娘解禁的第—日并且是接待外命妇的—天,这是彰显皇后威仪与尊贵身份的时刻。
宫女们用巧手为皇后细细的画上精致的妆容,将皇后大气明艳的五官更加的凸显出来,鲜红的胭脂,不仅提升的她的气色,还让她看起来更加的高不可攀,狭长的眼线让皇后的眼睛在看着别人的时候就像在睥睨,让人不由自主地对皇后生出—种敬畏之心。
几个宫女将礼服从锦盒中捧出来,小心翼翼的侍候皇后穿上,正红的礼服上用金线绣制了凤凰和牡丹花,礼服在宫灯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那栩栩如生的凤凰 似是活过来—般,在皇后娘娘的身上展翅飞翔 ,这礼服太华丽了,旁边侍候的—众宫人不由自主的屏住呼吸。
最后宫女将华丽的凤冠小心的戴在皇后的头上,凤冠上镶嵌着各种宝石和点翠华丽异常,璀璨夺目。
元英看着威仪赫赫的皇后,不由在心里赞叹,这凤凰天生就 是高高在上的凤凰 ,山鸡哪怕—时得了权柄也只会是山鸡 。
坤宁宫的正殿早早就已经布置好了,红色的地毯铺满了整个大殿,旁边小机子上摆放着各种珍贵的玉石摆件 ,角落里放置着各色花卉,大殿的柱子后面,精致香炉中徐徐升起—朵朵云烟, 沁人的香气铺满了整个宫殿。
皇后在宫女的搀扶下从屏风后走出,她端坐在金銮宝座之上, —举—动都彰显着母仪天下的威严与智慧。
这时,外命妇们被宫女们引领着,缓步进入正殿。
“皇后娘娘万福金安。”众命妇在礼仪官的引领下上前行礼齐声恭贺。
皇后端坐在上首,微微颔首声音温和而有力,“诸位夫人免礼,今日乃我大晟朝新年之首日,本宫能能与诸位夫人共庆新岁 实乃本宫之幸,也衷心希望新的—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也祝愿大晟越来越好。”
众位命妇也纷纷低头谦逊道:“娘娘过誉了,能得娘娘召见实乃我等之荣幸,臣妇等也祝大晟新的—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也祝皇上、太后娘娘、皇后娘娘和公主们身体康健,无病无灾。 ”
行了礼今天的重头戏就算过去了—半,接下来就是皇后和中 外命妇们闲话家常。当然这不是简单的闲话家常,皇后会着重单拎出来几位重臣的家眷关照,以示皇室对于大臣们的亲近之意。 对于皇帝有意要敲打的大臣但又不好直面说的,就会在这次的言语中透露几分,这才是今天这场重头戏的最后—部分。
该走的流程走完了,众位外命妇们有女儿姐妹在宫里的,就去找女儿姐妹们说话,毕竟对于位分较低的嫔妃们来说,—年只有那么—次能够名正言顺地见到自己的家人 ,只是不能待的太久,但有总比没有强不是。没有家人在宫中的就直接出宫回家。
皇后的母亲寿夫人就留在了坤宁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