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口碑小说《靖康:开局围城?朕绝不当亡国君》是作者“研墨的中年人”的精选作品之一,主人公赵桓宋钦宗身边发生的故事迎来尾声,想要一睹为快的广大网友快快上车:一睁眼,穿成史上最惨皇帝宋钦宗赵桓!开局就是地狱难度:金兵围困汴京,父皇甩锅跑路,满朝文武要么是废物,要么是奸臣,哭着喊着要割地投降?马上还要被抓去搞“牵羊礼”?!去他妈的!朕来自千年后,绝不认命!没系统?没武功?没关系!朕有脑子!“割地?朕先割了你的脑袋!”“投降?朕先送你去金营‘投诚’!”手握历史剧本,智斗朝堂老六,启用李纲、宗泽、吴玠等千古名将,整顿军备,铁腕治国!金贼凶悍?朕比他们更狠!玩谋略,设陷阱,让他们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看朕如何逆天改命,将这靖康耻,变成金人的耻辱柱!让这腐朽的大宋,在朕手中重铸铁血脊梁!挡朕者,死!犯我大宋者,虽远必诛!...
赵桓看着这一幕,心中稍定。但他知道,光喊口号是不够的。必须拿出实际行动!
他转向吴敏:“吴卿,立刻拟旨!”
吴敏连忙上前:“陛下请吩咐!”
“以朕和朝廷的名义,再发勤王诏书!加盖玉玺!八百里加急,传谕天下!”赵桓的声音铿锵有力,“命!河东路制置使姚平仲(姚平仲此时活跃在河东,曾试图救援太原)、京畿路制置使种师中(种师道之弟,亦是宿将)、陕西路制置使折彦质(折家军,西北劲旅)……以及所有接到诏令的在外统兵将帅!即刻尽起所部精锐,火速向汴京进发!不得有误!”
“诏书中明言:汴京城危,金贼猖獗,然天子与军民同心,死守不退!城中尚有数十万忠勇将士,粮草器械尚足!唯盼天下兵马,速来勤王,共击国贼!凡率先抵达汴京城下,解围有功者,裂土封侯,绝不食言!”
“另外!”赵桓补充道,“将此诏书内容,誊写多份,遍传城内!让所有军民都知道,援军……已经在路上了!”
“陛下英明!”吴敏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立刻领命去办。
他知道,这道诏书,既是催促各路援军,更是给城内军民打的一剂强心针!不管援军什么时候能到,至少,希望就在眼前!
“李卿,”赵桓又转向李纲,“传令下去,城头加强戒备!尤其是砲石和床弩,给朕盯紧了城外那些木杆!若金贼再敢虐杀我同胞,不必请示,立刻给朕用最猛烈的火力,轰击他们观刑的指挥台和中军大帐!朕要让他们知道,敢动我大宋子民,就要付出代价!”
这个命令,让李纲等人都是一愣。直接轰击指挥台和中军大帐?这可是极其冒险的行为,很可能彻底激怒金军,引发更疯狂的报复!
但看到官家那不容置疑的眼神,李纲最终还是沉声应道:“臣……遵旨!”
他明白官家的意思。不能出城送死,但也不能毫无反应!必须用强硬的姿态,告诉金人,大宋,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这种有限度的、带有警告性质的反击,或许是眼下最好的选择。
看着一道道命令被迅速传达下去,城楼上的气氛,终于从之前的悲愤和绝望,渐渐转变为一种更加坚韧、更加决绝的肃杀。士兵们重新检查武器,加固防御,眼神中虽然还有痛苦,但更多的是一种等待援军、誓死一战的决心。
赵桓站在垛口,迎着猎猎寒风,目光再次投向城外。
那些被绑在木杆上的身影,依旧刺眼。但他知道,此刻的隐忍和坚守,是为了最终的胜利。
勤王诏书已经发出,希望的种子已经播下。接下来,就是等待,也是煎熬。
他不知道,那些远方的将领,是否真的会“尽起精锐,火速来援”?他不知道,这座伤痕累累的汴京城,还能支撑多久?
但他知道,他必须撑下去。
因为,他是大宋的天子。这面城头的龙旗,绝不能倒!
他将目光从那些可怜的俘虏身上移开,望向更远方的地平线。那里,似乎有千军万马正在奔腾而来……
地平线上,并没有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的景象。
只有铅灰色的天空,呼啸的寒风,以及城外那一片肃杀、压抑的金军营寨。木杆上悬挂的身影,在风中微微晃动,如同无声的控诉,持续不断地剜割着城头守军的心。
赵桓站在垛口,迎着风雪,一动不动,仿佛一尊融入城墙的雕像。他的目光平静,但眼底深处,却翻涌着旁人难以察觉的惊涛骇浪。
勤王诏书发出去了,军心暂时稳住了。但城外金贼的心理攻势,却像一根毒刺,持续不断地戳刺着守军的神经。这种折磨,比真刀真枪的厮杀更让人难受。
时间拖得越久,城内军民的意志就越容易被消磨。一旦出现大规模的士气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不能就这么被动地挨打!必须反击!
既然武力上暂时处于劣势,无法出城决战,那么……就在他们最擅长的地方——人心和士气上,给予还击!
“李卿。”赵桓侧过头,看向身旁同样神色凝重的李纲。
“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