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推荐《手持城隍印,宋大人她啥案都敢断》,现已完结,主要人物是宋铮宋子安,文章的原创作者叫做“昨夜的茶”,非常的有看点,小说精彩剧情讲述的是:宋家勒紧裤腰带把宋子安送上了官路,临上任前,人失踪了。靠关系回魂的宋铮决定替兄上任,当官而已,问题不大。然而到了地方才发现,上任之地环境恶劣,鱼龙混杂,百姓是又穷又横。塌顶的县衙内,一眼扫去,左边高矮胖瘦,右边歪瓜裂枣。宋铮深吸口气,撸起袖子就是干!白天断阳案,晚上断阴案,有空还得搞搞基建,打造美好县城。眼看不毛之地越来越好,有人做不住了。知府过寿?明面打压?不急!宋铮屁颠屁颠的让人送上贺礼。知府表示很满意,直到他打开了宋铮送来的招魂幡。阴风刮过,死去的祖宗领着亲戚站了满满一屋.....临国虎视眈眈?抓我大禹百姓整邪术?莫慌。宋铮魂牌一捏,无数兵将亡魂现身,现场给对方表演个团结友爱的节目。“大刀~朝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后来功建了,业立了,失踪的哥带着一身麻烦回来了。宋铮卡吧着大眼:县令当够了,要不,还你?宋子安看着虎视眈眈的百姓,又看看阴森森的县衙。“哥哥,还想再死会.....”许久之后,有人终于回过味来,梧桐县不简单,能坐上此地县令的人更不简单。宋铮揣着袖子深藏功与名,笑话,她师父可是城隍老爷,...
不过粗汉不抵女人心细,宋爹没听出宋铮的话里话,还以为闺女是在关心自己,干巴道。
“爹不饿,走前周大人准备了吃的,我跟你二叔都吃过了。
那,趁天还早,咱是不是,赶路啊?”
宋永庆和听了来龙去脉的冯老太以及刘氏也赞同他的话,既然梧桐县有人能帮着打探消息,那就走啊。别管是个啥地,只要能帮着找人就成,地方再恶,他们这么多人还落不住脚咋的?
这会,所有人默契的谁都没提那两具尸体。
看出他们的急迫,宋铮也没有多说什么,破庙不是归处,想走就走呗,又不用选什么良辰吉日。
不过,她还是问了一句。
“来回赶路,你跟二叔不用休息一下,吃点东西?”
“用不着,都在车上坐着, 不累。”
有了目的地,宋长喜精神了不少,把之前卸下来的东西又往骡子车上搬。
“我打听了,往前再走二十多里是杏花村,天要是黑了咱可以在村里过夜,正好,水也没了。”
家里一共俩水桶,赶路全带上了,还有个水缸,就是重又占地方。
在缸和骡子之间,冯老太选择了心疼骡子。
周县令给准备的马车带车厢,大小够五六个人同坐,虽然简单朴素,遮风挡雨足够,对赶路的老弱妇幼来说已是帮了大忙,更别说还专门派了的官差同行。
宋家人心里清楚,不管周县令有没事瞒着他们,宋子安失踪都跟人家没关系,这个人情他们是要记着的。
以后还能不能还上不知道,但是得记着。
刘氏帮着把衣服被子之类的抱进车厢,还铺了些干草,可以坐着,累了困了被子一铺还能凑合着当床睡。
宋春丫第一次坐马车,小手摸摸这里,又摸摸那里,兴奋的不得了。
“咱也坐上马车了!咱们要去找子安哥哥咯!”
六岁的孩子想不通太多事,但能看懂大人的脸色好与不好。
小丫头只听了了个大概意思,以为到了梧桐县就能找到宋子安。
听着她的声音,冯老太和刘氏的心情也松快不少,人呐,最怕没有希望。
东西收拾完也没用多长时间,宋长喜以前在县里上工时帮着东家赶过马车,骡子车依旧跟在后头,由宋永庆赶着。
宋家人带着期望整装待发,完全不顾骑马走在最前面两个半死不活的官差。
马蹄哒哒哒,两人隔空对视一眼,心如止水,面如死灰。
两官差一个叫赵文,一个叫许池,本来是巡检司的。
平时职责就是在街上转转,看看有没有什么欺凌之事或者可疑之人。
追溯一下为什么县令会派他们走这一趟,大概,是因为他们在人群里多看了宋长喜和宋永庆二人一眼,说了句“大人,这二人是宋子安宋秀才的爹和堂叔。”
世人多对读书人高看一眼,更何况是宋子安那样年轻又有学识的后生,他们县令平时可没少夸。这样的人才,沉淀几年,以后有个一官半职的准没跑,谁能想到人家现在都当上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