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一折黄梅戏满座皆青衣 小说:都市-日常 作者:炫赫门 简介: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 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哇 好新鲜哪 ...... 一折《女驸马选段》燃爆观众席。 一位老人却是破口大骂,这是戏曲? 角色: 《一折黄梅戏满座皆青衣》第3章拍案而起,怒斥不耻免费阅读 要说爱听戏的老票儿、老戏迷,那听戏的鉴赏能力可非同一般。他们这伙子人,可能说不出什么理论概念性的语句,但是只要听上一耳...

《一折黄梅戏 满座皆青衣》第3章 拍案而起,怒斥不耻免费阅读
要说爱听戏的老票儿、老戏迷,那听戏的鉴赏能力可非同一般。他们这伙子人,可能说不出什么理论概念性的语句,但是只要听上一耳朵,是好是赖感觉立马就出来了。
华夏的戏曲众多,传承下来的,其包含的魅力和底蕴自然不用怀疑,从早期的声,乐、舞、武、美这些扮演者自身技艺上的要求以外,还发展出了能雅俗共赏的扮相、布景、舞台、服饰等诸多元素。
除此之外,还有极为苛刻的师承规矩。
唱念做打,身眼手法步。
一招一式都以大师为师,
各个剧种都有一套标准严格的训练方式。
就那简单的上场下场来说,就沽名为“出将”“入相”两道帘子门。更别说舞台上面的各种方位讲究了。
什么九龙口登台亮相,白虎口,下场驻足。左大边,右小边。
还有舞台站位,入座,那都是必须依据职位、辈分、主客关系确定的,谁也不能乱。谁也不敢乱。
有不少的新人都刚开始登台,都有愣场、晕场、怯场、翻场的情况发生。
但是,
就算你一个音儿没拿准,一个板儿没卡住。
对不起!
台下的爷们儿可都是花了钱买了座儿的,喝一声倒彩,你也的忍着。咬紧牙关把这处戏给收场了。
这种情况在民国时期更甚,别说喝个倒彩了,就是丢你一脸瓜子花生,你连抬手挡都不能挡一下。
但是时代在发展,
今朝不同往日,凭借一副好皮囊,就能搏的满堂彩。
就像是有一首歌儿里写的:问你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有了梦寐以求的容颜,是否就算是拥有春天。
现在看看,似乎在几十年前,行业大佬们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发展苗头。
......
......
就现在孙老先生担任评委的这档节目,还是现场直播。总不能让老先生丢鞋子上去吧。
硬着头皮听着舞台上这“妖冶”扮相的年轻人,压着嗓子的声音,以及和观众的频频眉眼互动。
终于......
忍不住了。
“好!!!!”
这声倒彩,喝的可谓是犹如惊雷,中气十足。
孙老先生两边的牙板骨都恨的咬碎了。
可是现场的这些个评委观众,又怎么分的清孙老先生这倒彩里面的真正情绪。
只当是这老先生慧眼识珠,在鼓励和认同这年轻人。
所以,在这声带着愤怒和火气的喝彩里,两个年轻的评委和后台的节目组也跟着疯狂的鼓掌,甚至到了观众全体起立的程度。
孙老先生胸中有一种愤怒,但是看看现场的这些观众,心中又升起一种无力感。
国风啊、国风。
我们的华夏之风。
我老孙拿什么来唤醒你啊。
以前的艺人,台下苦练十年功夫,在有的一次登台亮相的景儿。
哪怕是最普通的泥瓦匠,带徒弟也要三年才出师啊。
现如今,这都变成了什么样子?
孙老先生胸中之苦,谁人能知?
就是那台上的卖力“表演”的冯静文,也一样是没听出这声倒彩的真正意义。
可悲嘛?
老孙头不知道,他只是感觉自己心中郁堵的厉害。
从头论起来,这档子节目从开播到现在。这个无论是资历还是威望都极高的孙先生就没有给谁过好脸色。
忽地听到评委席上的孙老先生为他喝彩叫好,冯静文权当是自己这唱功水平和歌曲,唱到了老评委的心坎坎里。
“都说人老了,容易念旧,喜欢听戏看戏,这话,嘿,果然不假啊。”
于是乎,冯静文这年轻人在即将表演结束之际,三抖水袖。向着老先生抛出一个自认为千娇百媚,风情万种的的媚眼。以此,作为对老先生慧眼识珠和知遇之恩的报答。
评委席上的老孙,差点把隔夜饭都吐了出来。
打个不雅观的比方,这就好比吃苹果,一口下去发现苹果里有虫子。再一细看,这虫子居然只剩下一半。
你说气人,那都是轻的。细想一下,真的三天都犯恶心。
原来的梨园看戏,不论是什么曲目,什么旦角儿。
他们的一登台,一顿步,一亮相,一个眼神,一个姿态,一个手势。那都是经得起细看细品的,不说各个都美轮美奂。但是能上台的,那都是有板有眼,功夫娴熟。
哪会像现在这样,弄的似是而非。
可就算老一辈的不喜欢,架不住新时代的年轻人不喜欢呢
现在,不仅节目台上台下的观众被这一曲戏腔惊艳,那些不在守着直播的的观众和粉丝,更是激动的不行。
“就他了,我决定了明天开始好好养身体,给文文下个崽儿。”
“莫道静文无干货,一曲黄梅惊万人。哈哈哈。”
“太骚了,爱死了....”
“妈耶,好喜欢~~”
.......
弹幕和现场的观众,几乎是差不多的评价。以国风偶像身份出道的冯静文原本已经在圈子里积攒了不少人气。这次节目正好,让他遇上。
以一首《新女驸马》节选,直接嗨翻全场。
这是让他自己都没想到的,当初他也是各地采风,无意间听到了有人变换着曲调在唱着。
细听之下,只觉惊为天人。
这哪里是他这种流量混子能写出来的作品啊。
先不说这填词儿,单单就说这新编的曲调,隐隐已经有比肩港台那边的黄李二位的架势了。
冯静文自认为,凭自己肚里的这点墨水,根本没能力写出这样的谱子。
不过看着今天表演的反响,如此的热烈。冯静文心里也是高兴:“真他娘的,活该我大红大紫。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至于那原创的唱戏小子,他也只能说一声:活该他生下来就是个戏子,没有这个富贵命啊。坐拥宝山而不自知,可怜,可怜啊。
于是乎,在采风结束之后,冯静文回家就开始琢磨。
对比过网络上还没有这类戏腔风格的歌曲之后,他决定把这首署上自己的名字。企图以此来敲开自己成为明星的大门。
这事儿,虽然做的脏,但是一个江湖卖艺跑码头的,能有什么本事和能量来阻挡自己?
莫说别的,单说凭现在拥有的人气,就算有人跳出来说自己抄袭,怕是也没人会信。文化人的事儿,能说的这么难听?
顶多就是采风有感,借鉴一下。
哪怕是把原创逼急了,顶多也就是拿钱了事儿。而且冯静文现在连后路都想好了,毕竟人红是非多的情况,很多人都能理解。
全当是看乐子而已,到时候自己再花钱做一下危机公关,不仅能再次扩大影响力,甚至还能让那原创对自己拜谢感恩。
现在的人,连京剧都不爱听了。更何况是黄梅戏这种地方小戏种?
说到头,自己这还是为弘扬戏曲文化,国粹国风做贡献了。
如此一想,冯静文更是觉得一切都是上天安排,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一曲结束。
现场观众的全体起立,热情欢呼,不正对自己的肯定么。这一曲,那是真真的妙啊。
不论从词儿,还是曲调,或是说男扮女相的表演风格,都是实打实的惊艳。
凭借这种原创风格,来参加这场比赛,冯静文现在几乎是肯定自己能大火一把,不论是流行圈子,还是戏曲圈子。
不停的自我暗示,已经让冯静文对自己产生了坚如磐石的信心。似乎有一种自己是“伯乐”又是“千里马”的错觉。
一曲结束,最后对着孙老生献上的妩媚一笑,自然也是他的刻意为之。
......
......
这种选秀节目,进行到现在,已经到了大家都期待的评委点评环节。
就像众多的国外选秀节目一样,三位评委先发言,再出结果。
坐在中间的自然是孙老先生,左边的是一位年轻男演员,右边的是一位女歌手。
在冯静文看来,这三人虽然在出道上要比自己早,论资历也比自己高出很多,但是要说做流量热度,搏粉丝和人气,他觉得自己还真不一定比他们几位差多少。
只是现在自己想借着这个节目,试试水。
故此把自己的公众形象做成了谦谦有礼的君子形象。
最先点评的是女歌手天天老师:“哈~这位参赛选手的新式国风,真是惊艳了我的耳朵,这简直就是一次出人意料的国风惊喜啊。”
天天老师说完,另一边的男演员伟伟老师赶紧抬起了自己面前的麦克风:“确实,天天老师不愧是专业的音乐人,想必更能感受的这一曲《为救李郎离家园》的魅力。”
“在这里,我也仅仅是补充一下我个人的看法。静文你居然能打破文化壁垒,将戏曲,演唱成流行风格,又在流行风格之中加入,戏腔。最后又把这种新式的风格,最后我已经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风格了。”
“静文,这首歌是你原创的,你来给这种风格一个名字吧。”
伟伟老师以一个演员的身份,居然给出了“开创流派”的暗示。台上的冯静文高兴的恨不得,当场就跳起来。
成功就在眼前,冯静文极力的提醒自己,保持冷静注意形象。以后作为“大师级”才子,公众形象是最重要的。
“谢谢,谢谢两位老师的肯定,虽然这首歌是我的原创,但是现在也是创作初期,在成绩没有的到各位前辈的认可之前,风格取名的事儿,还是缓一缓。”
冯静文面带微笑的说完,现在起,他已经进入了“原创新势力音乐大师”的状态。
“这类作品初次亮相,也正是因为我个人认为,戏曲,作为我们的国粹,不该就此消沉下去。而我的这首新编歌曲,正是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多听到我们华夏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这是一种精神,也是我的期望。”
冯静文的状态,好像把现场当成了他个人的演唱会。
“我们身为炎黄子孙,更应该为了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献出一份热量和爱心,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这一点,冯静文拿捏的恰到好处。
“薪火相传.....”
“薪火相传.....”
“薪火相传.....”
.......
现场观众现在不仅是全体起立,更是大声的呼喊着“薪火相传.....”。
掌声和呐喊,轰的一下燃爆全场,。
场外直播,比现场也不遑多让,不同的平台,都刷着各种肯定和赞扬的弹幕。
舞台之上,冯静文尽情的享受着,属于他的荣耀。
激动,得意....
他甚至在这一瞬间已经想好了要赚多少钱,赚钱要找多少秘书,买什么车,住什么房......
“谢谢,谢谢。”
整个舞台现在都属于他,冯静文极力的压制着自己激动的情绪,不停的朝着评委席和观众席鞠躬致谢。
就在这正得意的当口.....
异变突生。
先听到“啪”的一声,紧接着就是一个声音洪亮的男声从现场的高清音响里爆炸而出。
“愚昧狂妄,无耻至极!
你管这叫国风、你管这叫戏曲?你敢说,这是你原创?”
>>>点此阅读《一折黄梅戏 满座皆青衣》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