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柱崇祯是军事历史《我的祖父是崇祯》中的主要人物,梗概:我叫朱柱,一个很普通的名字,家里排行老三父亲是汉军镶白旗人,然而,祖父竟然是崇祯?我这才知道我并不普通,我是大明最尊贵的朱三太孙,也是大明皇位最有分量又最为合法的继承者不过,造化弄人,我却是生在了康熙年间,这要该如何继承大明皇位呢?在线等,挺急的!
评论专区
翡翠之塔:看了一点点,文笔太啰嗦了,如果字数少25%,应该好很多。 汉贼:不错的历史穿 从港综开始的神秘复苏:一开始我以为这本重点是港综,看到后面才发现原来特么重点是神秘复苏,这么一缝合就有点意思了,毕竟蛇吞鲸小号,有些笔力,值得一个粮草养着毕竟蛇吞鲸小号,崩得飞快
《我的祖父是崇祯》部分章节精彩片段
第3章 穿清不造反,菊花套电钻
崇祯老爷子也许是因为穿越者的缘故,这眼瞅着过完年就七十岁的人了,可却一点也不显老态。
“猪尾巴”上还有将近一半的黑发,脸上的皱纹也很少,此时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当大官,当如何的大官,看起来精气神也显得特别饱满,很有些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
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朱柱觉得以老爷子现在的状态来看,就是再活个二三十年也不成问题。
至于如何当大官,当如何的大官?
老爷子根据两世的处事之道,也给出了非常专业的看法。
那就是要当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大官,结党营私,党同伐异也只是基本手段。
鳌拜、纳兰明珠、隆科多、和珅、穆彰阿、肃顺、袁世凯等等人物,都是需要好好学习的对象。
要是现在的康熙他不愿意给出最大的官位,那就换雍正上来;
要是雍正他也不愿意,那就换乾隆上来;
要是乾隆他也不愿意,那就换嘉庆上来;
要是嘉庆他也不愿意,那就换道光上来;
要是道光他也不愿意,那就换咸丰上来;
要是咸丰他也不愿意,那就换同治上来;
要是同治他也不愿意,那就换光绪上来;
要是光绪他也不愿意,那就换宣统上来。
总之,就是要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果断,不然怎么当最大的官?
纵然前路万千险阻,也不能失去当大官报效大清的勇气,皇帝算个屁!
朱柱前世今生哪受过这样的洗礼啊,只能是张着嘴愣愣地听老爷子上课,时不时还点头不已,他其实不懂这些弯弯绕绕,但不妨碍他大受震撼。
可要是说这其中没有掺杂着私货和报复心,朱柱是不信的。
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
老爷子没有举起书案上的天子宝玺,高喊着“反清复明”,他也没有抱着崇祯哭嚎“夺回祖宗江山”。
无他,实力不足尔!
康熙中期虽说八旗军已经差不多算是废了,可还是有些架子的,再加上全国各处绿营兵为主的清军主力,想要消灭以崇祯老爷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也就是手拿把掐的事。
再者,老爷子登高一呼后,先不说别人信不信他的身份,就说崇祯的号召力有没有还得两说呢。
三藩之乱再有两年也要平定了,谁还敢跟着你崇祯干掉脑袋的事。
别看终清一朝,各种民间起义组织把“反清复明”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这里究竟有几个想要恢复朱家江山的?
说一个都没有可能有些绝对,但随着时间流逝,想要真正反清复明的臣民,只会越来越少,直至一个也不剩,而剩下的组织,或是为了驱除鞑虏,恢复汉家法统,或者为了各自利益,要想浑水摸鱼。
现在或许“朱明”还有点号召力,但性质已然完全改变了。
要是他带头造反呢?
那就更不行了!
他老爹朱忠全世袭的拜他喇布勒哈番爵位(骑都尉)是怎么来的?
还不是他曾外公朱彝某投降满清后积极卖命换来的!
搁在现代的说法,他们家可是汉奸的后代,想要起义都名不正言不顺。
他堂堂崇祯嫡孙朱柱,皇位继承顺序排在第一的大太子,居然是汉奸的后代,说出去你敢信?
他老爹堂堂崇祯嫡子朱忠全,皇位继承顺序排在第二的二太子,居然也是汉奸的后代,说出去你又敢信吗?
只能说现实的生活,比话本小说还要魔幻,想要在乱世活下去,就有了太多的无奈。
至于他的便宜老爹为什么是二太子?
不重要,都是后话了。
“所以,大孙,想要当大官的第一步,就先得要把你送进官场的大门。”
口干舌燥的崇祯,说完就端起书案上的茶盏,猛地灌了一口,还情不自禁地动了动腿。
像是传染一样,朱柱也动了动腿,感觉下身“后门”有点痒痒。
穿清不造反,菊花套电钻!
爷俩穿清不但不造反,还竟然想着要当大官?
所以,感觉菊花刺痒也就可以理解了,都是心虚的一种应激表现。
“这个...tui,”崇祯放下茶盏,吐了一口茶沫子,一副老干部做派,“这个...想要进入康熙朝的官场大门,就得需要用银子了。”
别的朝代不好说,但搁这大清朝,却是有银子就有官做。
“我鞑清”的特色国情,就是欢迎有钱人来当官,也就是鼓励有钱人来买官,为此有一个官方说法叫“捐纳”,也就是公开卖官鬻爵。
不过,民间向朝廷捐钱就能买到官做,实际上并不稀奇,也不是“我鞑清”的首创,而是早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每朝每代其实都有捐纳为官的制度,可都上不得台面,属于潜规则而已。
然而,“我鞑清”不一样,卖官鬻爵已经被彻底公开化,官方正式化,再也不用藏着掖着了,也再也不用感觉低人一等了,因为全国一多半都是买官上来的,谁也不用看不起谁。
最早开始正式公开卖官鬻爵的就是康熙,原因正是现在已经打了六年之久的“三藩之乱”,还有漠北蒙古入侵,导致军费开支极大,国库极度空虚,不得不靠卖官鬻爵来筹措饷银。
所以,在“我鞑清”特色的“捐纳”制度下,普通百姓可以通过给朝廷捐银子得到官职,生员也可以捐银子让自己成为贡生和监生,从而进入官场,还有官吏同样也可以捐银子让自己的官升得更快。
就这样,朝廷既得了实惠,“韭菜”们也遂了心愿,从上到下的统治也变得更加稳固,何乐而不为呢?
要说如此肆无忌惮地卖官鬻爵,会导致什么后果?
严重的腐败呗,还是从上到下的那种彻底腐败,动摇统治根基的腐败。
康熙也知道如此做的后果,但这就像是饮鸩止渴一样,你是想先被渴死,还是想先解渴再说其他?
没有银子就没有军费,没有军费就无法打仗,不打败“三藩”与漠北蒙古,大清朝就得立即分崩离析。
所以,卖官鬻爵这个项目必须得办起来,不但不能停,还必须办得有声有色,争取让更多的人买得起官,做得上官,这是独属于“我鞑清”的一种政治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