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天下:穿越成曹操(曹操林宇)免费小说免费阅读_免费完本小说谋定天下:穿越成曹操曹操林宇

“三星堆的楚文雄”的《谋定天下:穿越成曹操》小说内容丰富。精彩章节节选:《谋定天下:穿越成曹操》讲述了一位现代历史学博士意外穿越到东汉末年,成为十二岁的曹操,凭借对三国历史的深刻了解和现代思维方式,改变历史走向,最终统一天下,建立大魏帝国的传奇故事。...

点击阅读全文


宴会后的第三天,林宇正在庭院中练习剑法,一名家仆匆匆而来:"少爷,荀先生携公子前来拜访。"

林宇眼前一亮,放下木剑,整理衣冠:"速去迎接。"

片刻后,荀淑携一位十一岁的少年步入庭院。那少年身形修长,眉清目秀,举止间透着一股超脱尘俗的气质,正是日后曹魏首席谋臣荀彧。

"季和叔父。"林宇拱手行礼,又向荀彧微微一笑,"这位想必就是荀兄了?"

荀淑笑道:"正是犊儿。一直听闻曹贤侄才智过人,今日特来拜访。"

荀彧向林宇行礼:"久闻曹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

林宇谦虚地回礼:"荀兄过奖了。请随我到书房一叙。"

三人来到书房,荀淑看了看案几上摊开的书卷,目光略带惊讶:"《太平经》?孟德竟在研读此书?"

林宇不慌不忙:"正是。如今太平道蠢蠢欲动,我想了解其教义根源,方能知己知彼。"

荀淑赞许地点点头:"能以此心态研读,难怪见识超群。许多人只知排斥异端,却不知了解其思想根源,反而错失先机。"

荀彧接过话题:"曹兄认为,太平道为何能在民间如此流行?"

林宇思索片刻:"民不聊生,自然寄望神明。太平道宣称能治病救人,解救百姓于水火,加上张角兄弟确有医术,自然吸引了大批信徒。再者,其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暗合了民间对改朝换代的期待。"

荀彧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曹兄分析透彻。我观《太平经》中虽有荒诞之处,但也不乏治国安民之道,实乃乱世之作。"

林宇微微一笑:"荀兄博闻强记,见解独到。《太平经》确有可取之处,只可惜张角等人曲解其意,煽动黎民,恐酿大祸。"

荀淑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二位小友见解之深,令老夫都感叹不已。"

三人相谈甚欢,讨论了诸多学术与时政问题。林宇发现,荀彧虽然年仅十一,却已展现出日后"王佐之才"的风范——知识渊博,思维缜密,眼光长远,而且为人谦和,不露锋芒。

告别时,荀彧诚恳地对林宇说:"今日一见,收获良多。若曹兄不嫌弃,日后可常来往。"

林宇欣然答应:"荀兄言重了。能结识荀兄这样的人才,是我的荣幸。"

送走荀氏父子,林宇长舒一口气。荀彧的结交,对未来至关重要。历史上,正是有了荀彧的辅佐,曹操才能从一介诸侯成长为一方霸主。如今,他比历史上提前了近二十年结识这位名士,将极大地改变未来的走向。

就在这时,管家再次来报:"少爷,有一封何大将军府上的邀请函。"

林宇接过邀请函,仔细阅读,发现何进邀请他三日后前往府上一叙。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近距离了解朝廷动向,尤其是关于太平道的最新情报。

三日后,林宇按约前往何进府邸。何府气派非凡,门庭若市,不愧是当朝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进入大厅,何进已在等候。见林宇到来,他和蔼地说道:"小友请坐。自上次一别,本将军一直惦记着与你再谈。"

林宇恭敬地行礼就座:"大人厚爱,孟德不胜荣幸。"

何进直入正题:"小友对太平道的见解让本将军印象深刻。如今张角的活动越来越猖獗,朝廷已经派人严查。你可有更多看法?"

林宇谨慎作答:"大人明鉴。据我所知,太平道除了在冀州、青州等地传教外,已经在暗中招兵买马,训练部众。他们自称苍天兵,头戴黄巾,故又称黄巾军。恐怕不日就要起事了。"

何进面色凝重:"你的情报非常准确。中常侍汉冯刚从冀州回来,带回了类似的消息。张角确实在筹备叛乱,而且规模不小。"

林宇继续道:"大人,若张角起事,以现在各州郡的防备情况,恐怕难以迅速平定。最好提前调兵布防,做好准备。"

何进若有所思:"你说得对。本将军已经上奏陛下,建议加强边防,但宦官集团从中作梗,认为小题大做。"

林宇暗暗叹息,这正是历史上的悲剧——何进与宦官集团的对立,最终导致了董卓入京,天下大乱。他小心翼翼地问道:"大人与宦官集团...关系如何?"

何进冷哼一声:"十常侍把持朝政,蒙蔽圣听,贪污腐败,民不聊生。若非他们,太平道也不会有这么多信徒。"

林宇心中警觉,何进已经流露出要铲除宦官的意图。历史上,正是这一意图导致了他的灭亡。但现在不是劝谏的时机,他只能含蓄地提醒:"大人位高权重,万事需谨慎。宦官集团虽令人厌恶,但他们毕竟近侍天子,根基深厚。若要处置,需从长计议。"

何进惊讶地看了林宇一眼:"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你说得没错,本将军会小心行事。"他顿了顿,话锋一转,"最近朝中多有人谈起你,都说曹家出了个神童。你父亲虽只是议郎,但若你继续表现出色,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林宇谦虚地回应:"孟德不敢当。只是略通经史,有些浅见而已。"

两人又交谈了一阵,何进显然对这个少年越发欣赏,临别时还赠送了几卷珍贵的兵书,并嘱咐他有空常来府上一叙。

林宇带着兵书返回家中,心情复杂。接触何进,固然有助于了解朝廷动向,但也要避免卷入即将到来的党争。何进与宦官的冲突在所难免,他必须在其中小心周旋,既不能得罪何进,又要避免站队过于明显,以免日后遭到牵连。

接下来的日子,林宇名声日盛。在太学和军学中,他的表现更是引人注目。太学先生常常在课堂上提问深奥的经义,许多学生对答不上,而林宇总能对答如流,甚至提出独到见解,让先生们都啧啧称奇。

军学中,他对兵法的理解更是超越同龄人。一次讨论孙子兵法中"势"的概念时,众多学生争论不休,各执一词。林宇起身,用简单的沙盘演示,将"势如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形象地展现出来,令在场所有人恍然大悟。

军学教习赵峰感叹道:"孟德之才,非同寻常。古人云少年老成,今日一见,信矣。"

一时间,"曹家神童"的名号在洛阳城中传开,连一些朝中重臣都听说了这个年仅十二岁却才智超群的少年。不少人慕名前来拜访曹家,希望一见林宇的风采。

曹嵩对儿子的突然成名,既欣喜又忧虑。一日,他将林宇叫到书房,语重心长地说:"孟德,你最近名声大噪,为父本应高兴,但时局动荡,太引人注目未必是好事。"

林宇点头表示理解:"父亲教诲甚是。孟德也觉得名声太盛,反而可能招致麻烦。接下来,我会适当收敛锋芒。"

曹嵩欣慰地笑了:"你能这么想就好。对了,有一事要告诉你,朝廷已经下令彻查太平道的活动。你先前对太平道的预言,很可能要应验了。"

林宇暗暗点头,事情正朝着历史的方向发展。黄巾起义即将爆发,这将是东汉王朝衰落的开始,也是各地方势力崛起的契机。

"父亲,若太平道真的起事,朝廷必然征召各地义军平叛。届时,我们曹家是否也应出一份力?"林宇试探着问道。

曹嵩沉思片刻:"你是想参军?"

林宇坦率地点头:"孟德虽年幼,但读兵法多年,颇有心得。若能亲临战场,既可报效朝廷,也能积累实战经验。"

曹嵩苦笑:"你这孩子,想法总是与众不同。不过,你才十二岁,上阵杀敌,为父实在不放心。"

林宇连忙解释:"父亲误会了。孟德不是要上阵厮杀,而是想随军观战,了解实战与兵法的差异。若父亲担忧,可以派家将随行保护。"

曹嵩勉强点头:"这倒可以考虑。若真有战事,为父会与何大将军商议,看能否安排你随军观战。但你要答应,绝不冒险,听从指挥。"

"孟德谨遵父命。"林宇恭敬地回答,心中却已在思考如何利用即将到来的黄巾之乱,为自己积累声望和实力。

正当两人谈话时,门外传来通报声:"老爷,有客人求见,说是慕少爷大名而来。"

曹嵩向林宇使了个眼色:"看来你的名声确实不小。这位客人是谁?"

"是荀爽荀公达先生。"

曹嵩和林宇都是一惊。荀爽是当代大儒,太尉府功曹,与荀淑是同族兄弟,在朝中颇有声望。他亲自来访,足见对林宇的重视。

很快,荀爽被引入书房。他是一位五十多岁的长者,仪表堂堂,目光如炬。见到林宇,他上下打量了一番,然后笑道:"这位就是曹孟德贤侄吧?果然是英气逼人,不负盛名。"

林宇恭敬地行礼:"荀伯父过奖了。孟德久仰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荀爽摆摆手:"不必多礼。老夫近日常听季和兄提起你,说你年纪虽小,却见识不凡,今日特来一见。"

曹嵩连忙道:"荀大人亲临寒舍,蓬荜生辉。小儿粗鄙浅薄,望大人不吝赐教。"

三人落座,荀爽开门见山:"季和兄说,孟德贤侄对时局多有见解,尤其是对太平道活动的分析,令人叹服。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林宇清了清嗓子,娓娓道来:"太平道起源于张陵的五斗米道,以符箓治病为主,原本无害。但张角接手后,加入了政治色彩,鼓吹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明显有颠覆之意。如今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再加上宦官专权,贪污横行,民怨沸腾,正是太平道坐大的土壤。"

荀爽认真听完,点头赞许:"分析得很到位。那你认为,若太平道起事,朝廷该如何应对?"

林宇思索片刻:"首先,必须集中兵力,迅速平定叛乱,避免蔓延;其次,要安抚民心,减轻赋税,解决民生问题;最后,还需整顿吏治,铲除贪腐,解决根本矛盾。否则,即使平定了这次叛乱,日后还会有新的动乱。"

荀爽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见识非凡!这三点正是老夫要上奏朝廷的建议。不过,以目前朝廷的状况,恐怕难以全面实施。"

林宇心中明白,荀爽所言极是。历史上,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但朝廷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因为征召地方势力平叛,导致各地诸侯崛起,为后来的群雄割据埋下伏笔。

三人又谈论了许多时政和学术问题,荀爽对林宇的见识和才智赞不绝口。临别时,他意味深长地说:"孟德贤侄天资聪颖,未来必成大器。老夫建议你暂时收敛锋芒,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乱世将至,英雄辈出,你的机会还在后面。"

送走荀爽后,曹嵩感叹道:"荀大人亲自造访,足见你的名声已传至朝堂。不过,他的提醒很有道理,你确实应该低调一些。"

林宇点头表示赞同,随后告退回到自己的房间。他明白,自己的名声已经远超预期,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太过耀眼的光芒,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注意,甚至招致祸患。

接下来的日子,林宇确实收敛了许多,不再在太学和军学中表现得那么出众,但他的名声已经传开,想要完全低调也不可能了。不少朝中官员和当地名士仍然慕名而来,希望一见"曹家神童"的风采。

一天,林宇正在华佗处学习医术,一名身着青衫的中年人突然造访,自称是太医令张奉。

华佗见状,连忙行礼:"张大人,有失远迎。"

张奉摆摆手:"华先生不必多礼。听闻曹家神童近来在您这里学医,特来一见。"

华佗将林宇介绍给张奉:"这位就是曹孟德公子。"

林宇恭敬地行礼:"见过张大人。"

张奉上下打量着林宇,赞叹道:"果然气度不凡。小友为何对医术感兴趣?"

林宇早已准备好了回答:"医者仁心,治病救人,乃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孟德虽志在经略天下,但若不能保全百姓性命,又有何意义?"

这番话说得张奉连连点头:"志向高远,见解独到。不愧是天下奇才。"

华佗也在一旁笑道:"孟德学医极有天赋,尤其对热病特别钻研,创新了几种治疗方法,连我都自叹不如。"

张奉惊讶地看向林宇:"此言当真?可否请教几招?"

林宇谦虚地回答:"不敢当。只是在华先生指导下,对几味清热解毒的药方做了些微调,效果似乎更好一些。"

随后,他详细解释了自己对几种常见热病的治疗见解,包括药材配比和使用方法。这些其实是他从现代医学知识中提炼出来的,符合中医理论,但比传统方法更有效。

张奉听得连连赞叹:"妙哉!这些见解确实独到。老夫从医数十载,竟未想到这些方法。若能在太医院推广,必能救治更多患者。"

就这样,林宇在医学上的成就也传开了。许多人得知"曹家神童"不仅通晓经史,精研兵法,还在医术上有所建树,更是啧啧称奇。

林宇的名声如日中天,甚至传到了皇宫。一日,一位穿着华丽的中年人来到曹家,自称是中常侍张让,奉皇帝之命前来见林宇。

曹嵩闻讯大惊,连忙迎接。张让是十常侍之首,权势滔天,与何进水火不容。他的到来,使曹家陷入了尴尬境地。

林宇深知张让来意不善,但也不敢怠慢,连忙行礼:"见过张大人。"

张让笑眯眯地看着林宇:"这就是曹家神童?果然气度不凡。陛下听闻你的事迹,甚是好奇,命我前来一见。"

林宇心中警觉,恭敬地回答:"孟德愧不敢当。不过是略通经史,有些浅见而已。"

张让不置可否,开始询问林宇对经典的理解和对时局的看法。林宇小心应对,既不敢怠慢,又避免谈及太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关于宦官专权的批评。

一番交谈后,张让似乎很满意:"孟德果然聪慧过人,难怪名声在外。陛下近来对贤才甚是关注,或许不久就会召见你。"

这番话让曹嵩又惊又喜:"多谢张大人美言。小儿若能得见天颜,实乃三生有幸。"

送走张让后,曹嵩忧心忡忡地对林宇说:"孟德,事情恐怕不简单。张让是何进的死对头,他来访,很可能是因为听说你与何大将军走得近,想要探查虚实。"

林宇点头表示理解:"父亲所虑极是。张让此来,可能是想拉拢我们,也可能是想试探我们与何大将军的关系。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保持中立,不能卷入朝廷党争。"

曹嵩赞许地看着儿子:"你能想到这一层,为父就放心了。接下来,你要更加谨慎,尤其是与何大将军交往时。"

林宇沉思片刻,又说:"父亲,我们或许可以借此机会,适当拉近与张让的关系。毕竟十常侍掌握朝廷实权,若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对我们曹家也有好处。"

曹嵩惊讶地看着儿子:"你的意思是,两边都不得罪,甚至两边都拉拢?这...恐怕不易。"

林宇微微一笑:"正如前几日荀大人所言,乱世将至。在这样的局势下,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灵活性,随机应变。不必明确站队,但可以与各方都保持一定联系,以便在关键时刻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曹嵩长叹一声:"你这孩子,心思缜密,远超常人。为父只希望你能平安长大,至于功名利禄,随缘而安即可。"

林宇郑重地点头:"孟德明白父亲的心意。但孟德相信,乱世中唯有掌握足够的力量,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如今韬光养晦,不过是为了将来能有所作为。"

这番对话后,林宇更加谨慎地行事,尽量避免过于高调。但他的名声已经传开,想要完全低调也不可能了。各种拜访仍然不断,既有真心慕名而来的学者,也有带着政治目的的权贵。

正如张让所言,不久后,皇帝确实派人传召林宇入宫。这在常人看来是莫大的荣耀,但曹嵩和林宇都明白其中的危险——皇宫是权力的漩涡中心,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

入宫前夜,林宇冷静地思考对策。他需要在皇帝面前展现才华,但又不能太过锋芒毕露;需要表现忠心,但又不能明确站队。这是一场险棋,但也是无法回避的挑战。

次日清晨,林宇穿戴整齐,在父亲的陪同下,前往皇宫。宫城宏伟壮观,金碧辉煌,处处彰显着帝国的威严与底蕴。

在宦官的引领下,他们来到了御书房外。片刻后,传来宣召,林宇独自步入房中。

灵帝刘宏端坐在龙椅上,年约三十,面容和善但略显疲惫。他身旁站着几位宦官,其中就有张让。

林宇恭敬地行礼:"臣曹操拜见陛下。"

灵帝笑着点头:"平身。朕听闻你年仅十二岁,却才智过人,今日特召你入宫,考校一二。"

接下来的时间里,灵帝问了林宇许多问题,从经典解读到兵法韬略,从医术心得到时局见解。林宇一一应对,既展现才华,又不失分寸,获得了灵帝的赞赏。

谈话近尾声时,灵帝突然问道:"近来太平道活动频繁,你有何看法?"

林宇心知这是一个敏感话题,谨慎回答:"陛下明鉴。太平道借治病救人之名行煽动民众之实,确实不妥。但其所以能迅速发展,与民生凋敝有直接关系。若能减轻百姓负担,改善民生,相信太平道自然会失去群众基础。"

灵帝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朝廷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林宇恭敬地回答:"正是。除恶务尽,标本兼治。若只剿不抚,恐怕事倍功半。"

灵帝点点头,又问:"你与何进大将军往来甚密,他对太平道有何看法?"

林宇心中一紧,明白这是在试探他与何进的关系。他小心作答:"臣年幼,与何大将军只有一面之缘。当时确曾谈及太平道,何大将军忧心忡忡,视其为国之大患,希望能早日剿灭。"

灵帝看了看身旁的张让,又问:"那你认为,朝中十常侍专权,是否也是民怨沸腾的原因之一?"

这个问题更加危险,林宇必须谨慎。他略作思考,然后回答:"陛下圣明,朝政自有安排。臣年幼,不敢妄议朝政。只是历览前朝兴衰,确实可见吏治清明时则国泰民安,吏治腐败时则民怨沸腾。具体到当前,臣不敢妄断。"

这个回答既不得罪宦官,又含蓄地指出了问题所在,可谓滴水不漏。灵帝似乎很满意,微微点头。

最后,灵帝对林宇说:"你年纪虽小,见识却不凡。继续努力,将来必有重用。"说罢,赏赐了一些珍贵的书籍和玉器。

林宇谢恩告退,心中长舒一口气。这次皇宫之行,他成功地在各方势力间保持了平衡,既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又没有得罪任何一方。

回到家中,曹嵩迫不及待地询问详情。林宇将经过一一道来,曹嵩听后既欣慰又担忧:"你表现得很好,但也要小心。如今你的名声已传至天子耳中,更要谨言慎行。"

林宇点头表示理解,心中暗暗思忖:皇宫之行虽险,却让他对朝廷局势有了更直接的了解。灵帝看似和善,实则懦弱;张让等宦官虽专权,但也明白皇帝的重要性;何进与宦官的矛盾已经公开化,冲突不可避免。这些信息,对他未来的计划至关重要。

接下来的日子,林宇的名声继续传播。"曹家神童"已经成为洛阳城中的一段佳话,许多人谈起他时,都带着敬佩和赞叹。有人说他是天纵奇才,有人说他是先贤转世,还有人说他将来必成大器,辅佐朝廷,安定天下。

但随着名声渐盛,危险也随之而来。一日,林宇在返回家中的路上,突然被几名蒙面人拦住去路。若非家将护卫及时赶到,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事件让曹嵩警觉起来,立即加强了家中的安保,并且限制了林宇的外出活动。林宇明白,自己的崛起已经引起了某些人的警惕和忌惮,这在所难免。

"名声是把双刃剑,"他自语道,"既能为我吸引人才,赢得支持,也会引来嫉妒和警惕。接下来,确实该低调行事了。"

不过,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就在林宇决定低调行事的同时,边境传来消息:天灾严重,民不聊生,太平道活动日益猖獗,叛乱一触即发。

一日,何进派人送来一封密信,告知林宇:朝廷已获悉张角准备在三月初五发动起义,但因叛徒告密,计划可能提前。何进已经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应对,并询问林宇是否愿意随军观战。

林宇看完信,心中一震:黄巾起义即将爆发,历史的车轮正按照他所知道的轨迹前进。这是危机,也是机遇。他决定接受何进的邀请,亲临战场,为自己未来的崛起积累实战经验。

"乱世已至,英雄当立。"林宇望着窗外的夜空,心中暗下决心,"此生,当开创不一样的三国时代。"

就这样,年仅十二岁的林宇,在短短几个月内,从一个普通的贵族子弟,成长为洛阳城中无人不知的"神童",甚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他的才华和见识,让人惊叹;他的预见和洞察,让人敬畏。黄巾起义的脚步声已经临近,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即将拉开帷幕,而他,正准备在这个大时代中扮演关键角色。
"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