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天下:穿越成曹操曹操林宇免费小说完结_最新推荐小说谋定天下:穿越成曹操(曹操林宇)

军事历史《谋定天下:穿越成曹操》目前已经全面完结,曹操林宇之间的故事十分好看,作者“三星堆的楚文雄”创作的主要内容有:《谋定天下:穿越成曹操》讲述了一位现代历史学博士意外穿越到东汉末年,成为十二岁的曹操,凭借对三国历史的深刻了解和现代思维方式,改变历史走向,最终统一天下,建立大魏帝国的传奇故事。...

点击阅读全文


收到太平道即将行动的密信后,林宇更加警觉地关注着洛阳城内外的风吹草动。尽管已经向何进发出了警告,但他并不确定何进会如何处理这个情报,更不确定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能否在这个世界完全适用。

回到家中的第五天,父亲曹嵩召见了他。

"孟德,听说你从何进军营回来后,一直在书房埋头苦读,甚至连续几日彻夜不眠?"曹嵩面带关切,"虽然勤学是好事,但也不可过度劳累。"

林宇行礼道:"父亲见谅,儿子这些日子在军营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回来后一直在整理思绪,不知不觉便忘了时间。"

曹嵩点头:"在何进麾下,见闻自然不凡。不过为父今日找你,不只是关心你的健康,还有一事相商。"

林宇顿时警觉:"父亲请说。"

"宫中传来消息,陛下近日身体欠安,太医们都束手无策。"曹嵩的声音压得很低,"若陛下有何不测,朝中局势必然波动。尤其是宦官与外戚之间的争斗,恐怕会更加激烈。"

林宇心中一惊。汉灵帝病重!这是历史上董卓入主洛阳的前奏。当灵帝驾崩,少帝刘辩继位,何进与宦官斗争失败被杀,董卓趁机率兵入京,废黜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从而引发天下大乱。

"陛下病情如何?可有好转的迹象?"林宇问道。

曹嵩摇头:"据说十分严重。太后已开始为皇位继承做准备。"

林宇沉思片刻:"父亲与宦官关系如何?"

曹嵩微微一怔,随即苦笑:"你果然心思敏锐。我虽曾为中常侍曹腾之子,但自从被陈蕃举荐为议郎后,已有意与宦官保持距离。不过,在外人看来,我仍被视为宦官系。"

林宇点头:"如此看来,若陛下驾崩,我曹家可能会陷入两难境地。"

"正是此理。"曹嵩叹息道,"何进为外戚之首,必会借机清算宦官。若我们站在宦官一边,将与何进为敌;若支持何进,又恐被宦官记恨。最为棘手的是,我们与两边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完全撇清。"

林宇思索片刻,决定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适当透露给父亲,为家族未来铺路。

"父亲,儿子在何进军营期间,观察了不少朝中大员的言行,也了解了不少内幕。请允许我分析一下当前局势。"

曹嵩示意他继续。

"首先说何进。"林宇开始分析,"何进作为皇后之兄,位居大将军,握有重兵,表面上势力强大。但他有三大致命弱点:一是性格刚愎自用,不善纳谏;二是过于轻信亲信,缺乏警惕;三是低估了宦官集团的力量。"

曹嵩若有所思:"孟德所言极是。何进确实骄傲自大,常不听良言。"

"其次是宦官集团。"林宇继续道,"张让、赵忠等人经营多年,在朝中根基深厚,耳目众多。他们控制着皇帝的日常起居,掌握着朝廷内部的关键信息。若何进对他们采取行动,他们必然会先得到消息,提前做好准备。"

曹嵩点头赞许:"你观察得很细致。"

"还有袁绍。"林宇说到这个关键人物,"袁绍虽是何进的心腹,但家族背景深厚,野心不小。他表面上效忠何进,实则另有打算。在关键时刻,他可能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何进。"

曹嵩有些惊讶:"你如何看出袁绍的本性?"

林宇笑道:"从他的言行中。袁绍言语间常有自矜之色,对何进的命令也不是完全服从,时有保留。这样的人,难以托付重任。"

曹嵩对儿子的洞察力感到惊讶和欣慰:"孟德,你如此年纪,便有此见识,实属难得。那么,你认为董卓此人又是如何?"

林宇早已准备好对董卓的分析:"董卓现为西凉刺史,手握重兵,据说有精锐铁骑数万。此人胆大心细,有勇有谋,在军中威望极高。最为关键的是,他长期在边疆驻守,培养了一支忠心耿耿的私人武装。若朝中发生动乱,他很可能趁机入主中原。"

曹嵩面色凝重:"你的意思是,无论何进与宦官之争谁胜谁负,董卓都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林宇点头:"很有可能。董卓此人野心勃勃,且手握重兵。一旦洛阳内乱,他必然不会袖手旁观。届时,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难以抵挡他的兵锋。"

曹嵩沉默良久,最后问道:"那依你看,我们应当如何自处?"

林宇早有腹案:"父亲,儿子以为,当前我们应当保持中立,既不公开支持何进,也不与宦官走得太近。同时,应当尽快将家族重要资产转移到洛阳之外,为可能到来的动乱做准备。"

曹嵩点头表示认同:"你考虑得很周全。我会安排家族产业的转移。不过,你对朝中人物的分析让我很感兴趣,不知能否继续听听你的见解?"

林宇欣然应允,随即展开了对其他重要历史人物的分析。

"袁术,字公路,出身名门,为袁家四世三公之后。此人自视极高,与袁绍表面上兄友弟恭,实则暗中较劲。若有机会,他必然会与袁绍争夺袁家的领导权。"

"刘表,字景升,出身名门,为汉室宗亲。此人长于守成,善于交结名士,在荆州根基深厚。若天下大乱,他将是荆州的实际控制者。"

"刘焉,字君郎,也是汉室宗亲。目前担任益州牧,手握大权。此人足智多谋,野心勃勃,觊觎益州已久。"

林宇一一分析了这些历史上的诸侯割据者,为父亲描绘出了一幅未来可能的政治格局。他的分析既符合历史实际,又不会太过超前,使曹嵩能够理解并接受。

分析完这些人物后,林宇转向了更为核心的话题——何进与宦官集团的冲突。

"父亲,儿子认为,何进与宦官集团的冲突已不可避免。但关键在于,谁会取得最终胜利?根据我的观察,何进虽有兵权,但在宫中影响力有限。而宦官掌控宫禁,接近皇帝和太后,在朝中耳目众多。若何进贸然行动,很可能会失败。"

曹嵩追问:"那你认为何进会如何行动?"

林宇拟定了一个与历史相近的推测:"我猜何进可能会试图召集外地兵马,借助外部力量铲除宦官。但这样做的风险很大,因为一旦消息泄露,宦官必定会提前行动。更何况,董卓等人若得到召唤,进入洛阳后,未必会甘心被何进驱使。"

曹嵩若有所悟:"你的意思是,何进可能会引狼入室?"

林宇点头:"正是此理。董卓此人野心勃勃,若有机会入主中原,绝不会轻易放弃。一旦洛阳内乱,他极有可能会趁机掌控朝廷,甚至废立天子。"

这番话让曹嵩倒吸一口冷气:"废立天子?此言太过惊世骇俗!"

林宇知道自己说得有些过头,连忙解释:"父亲勿忧,这只是儿子的一种猜测。毕竟董卓此人手握重兵,若无人制衡,确实有可能做出过激之举。"

曹嵩沉思片刻:"如果真如你所说,何进与宦官之争,很可能会成为天下大乱的导火索。那么我们曹家,应该如何自处?"

林宇早有腹案:"父亲,以我之见,我们应当做好三手准备:一是尽快将家族重要资产和人员转移到陈留老家,远离洛阳政治风暴中心;二是表面上与何进保持良好关系,但不要深度卷入其与宦官的争斗;三是广泛结交各方英才,为未来可能的动荡做准备。"

曹嵩点头表示认同:"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会立即安排家族资产的转移,同时与何进保持适当距离。至于结交人才,这方面你比我更有眼光,不妨由你主导。"

林宇感激地向父亲行礼:"多谢父亲信任。"

这次深入交流后,曹嵩对儿子的政治洞察力更加叹服。他开始认真考虑林宇的建议,着手准备家族应对可能到来的动荡。

几日后,林宇收到了荀彧的密信,信中提到了一些朝中的最新动向:灵帝病情持续恶化,宫中已开始为皇位继承做准备。皇后何氏支持太子刘辩,而宦官集团则暗中支持刘协。这使得何进与宦官集团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林宇回信给荀彧,请他密切关注朝中动向,尤其是何进与宦官之间的博弈。同时,他也开始更加系统地分析何进、董卓等人的历史角色,试图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切入点。

一日,林宇应邀前往何氏家族的宴会。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近距离观察何进及其家族成员。

宴会上,何进显得意气风发,与众宾客推杯换盏。林宇被安排在一个不显眼但又能观察全场的位置,这正合他意。

趁着宴会的喧闹,林宇仔细观察着何进与其他客人的互动。何进似乎特别重视袁绍,两人不时低声交谈,神情严肃。林宇注意到,每当他们交谈时,何进身边的其他幕僚都会自觉地退开一段距离,显示出袁绍在何进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宴会进行到一半时,何进突然向林宇举杯:"曹孟德,上次你在军师团的表现,本将军记在心上。待太平道起事,你可随军观战,届时定有重用。"

林宇连忙起身回礼:"多谢大将军厚爱,在下定当尽心效力。"

这一举动引起了在场其他人的注意。袁绍向林宇投来审视的目光,似乎在评估这个年轻人的分量。

宴会结束后,林宇被何进单独留下。

"孟德,上次你对朝局的分析,本将军深以为然。"何进直接说道,"现在我想再听听你的见解,特别是关于宦官集团和朝中其他势力的看法。"

林宇知道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但也必须谨慎行事。

"大将军,以我之见,当前朝局最大的危险在于宦官集团对皇权的操控。张让等人不仅把持朝政,还控制着皇帝的日常起居。若要铲除这一毒瘤,需谨慎行事,避免打草惊蛇。"

何进点头示意他继续。

"不过,宦官集团虽然根基深厚,但也有致命弱点。"林宇分析道,"其一,他们缺乏实际的军事力量;其二,他们在朝外的支持有限;其三,他们过度依赖皇帝的宠信。若能切断他们与皇帝的联系,他们的势力将大大削弱。"

何进眉头微皱:"切断他们与皇帝的联系?这谈何容易?"

林宇知道这是个敏感话题,小心翼翼地说:"大将军,我只是提供一种思路。具体如何操作,还需周密计划,不可轻举妄动。"

何进沉思片刻,忽然问道:"孟德,你对董卓此人有何看法?"

林宇心中一震。何进竟然主动提到董卓,难道他已经在考虑召董卓入京?这可是历史上何进最致命的错误。

"大将军,董卓此人勇猛善战,在西凉军中威信极高。若论平定叛乱的能力,确实一流。但此人野心勃勃,手握重兵,若引入洛阳,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何进意味深长地看了林宇一眼:"你怎知我有意召董卓入京?"

林宇知道自己反应过度,连忙解释:"大将军误会了。我只是听闻董卓在西凉拥有强大兵力,若朝廷需要平定太平道起义,他可能是一个选择。不过,召董卓入京,确实需要慎重考虑。"

何进冷笑一声:"本将军自有主张,不必你来指手画脚。"

林宇立刻躬身道歉:"大将军恕罪,在下只是担心朝廷安危,有些失言。"

何进的脸色稍微缓和:"罢了,你年纪尚小,不懂政治复杂。不过你的才智确实不凡,本将军还是欣赏的。"

从何进府上离开后,林宇心事重重。他感到何进可能已经在考虑召董卓入京的计划,这与历史的发展轨迹相符。如果历史重演,何进将会被宦官设计杀害,董卓则会趁机掌控朝廷,废黜刘辩,立刘协为帝,从而引发天下大乱。

回到家中,林宇立即写信给荀彧,告知何进可能有召董卓入京的意图,请他密切关注相关动向。同时,他也开始更加系统地研究董卓集团的实力构成和活动范围,为可能的接触做准备。

几天后,林宇受到了袁绍的邀请。这位未来的冀州霸主希望与他共进晚餐,听听他对时局的看法。

袁绍的府邸奢华气派,显示出这个家族的显赫地位。晚餐上,袁绍表现得温文尔雅,不像何进那样粗犷直接。

"孟德,久闻你才识不凡,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袁绍举杯向林宇致意,"我听伯仁(何进)提起过你,说你对朝局有独到见解。不知对当前形势,你有何高见?"

林宇明白袁绍这是在试探自己,便决定投其所好,同时保持谨慎。

"本初兄过奖了。在下年幼见识浅薄,哪敢妄谈朝局?不过就我所见,当前最大的隐患确实是宦官集团的专权。他们把持朝政,控制皇帝,若任其发展,国将不国。"

袁绍点头赞许:"你说得很对。宦官之祸,由来已久。我袁家四世三公,对朝政忧心忡忡。不知你认为,应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林宇小心回答:"解决宦官问题,需要循序渐进。一是削减其权力,二是分化其内部,三是培养忠于朝廷的官员,逐步取代宦官在各部门的影响力。当然,若有机会一举铲除,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袁绍目光闪烁:"一举铲除?你也赞成伯仁的做法?"

林宇知道袁绍在试探自己对何进计划的态度,便模棱两可地说:"大将军智略超群,其计划必有周密考虑。不过,铲除宦官确实需要慎重,避免打草惊蛇,引发更大动荡。"

袁绍似乎对这个回答很满意,微微点头:"你思虑周全,难怪伯仁对你赞许有加。"

随后,袁绍话锋一转:"孟德,你对董卓此人有何看法?"

林宇内心警觉,何进和袁绍接连询问自己对董卓的看法,看来董卓确实在他们的计划中占有重要位置。

"董卓此人骁勇善战,在军中威望颇高。但也有人传言他性格残暴,野心勃勃。若引其入京,恐怕会成为难以控制的火种。"

袁绍意味深长地看了林宇一眼:"你倒是看得透彻。只是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借助一些危险的力量。"

林宇心领神会:"本初兄说得极是。不过借力之后,如何卸力,也是需要提前考虑的。"

袁绍笑了:"孟德果然聪慧。我们今日的谈话,就当是闲聊,不必外传。"

离开袁绍府邸后,林宇更加确信,何进和袁绍已经在筹划召董卓入京的计划。他们可能认为自己能够控制董卓,却低估了这个西凉铁骑的野心和实力。

接下来的日子,林宇开始有针对性地研究董卓及其集团的详细资料。他通过所学的知识,回忆了不少关于董卓的情报:

董卓,字仲颖,凉州人,曾任并州刺史、西园八校尉。他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表现出色,被擢升为西凉刺史。董卓手下有吕布、李傕、郭汜、张济等勇将,拥有精锐铁骑数万。他性格残暴,但对部下异常慷慨,因此深得士兵爱戴。

林宇还了解到,董卓与何进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与袁绍有过数次接触。董卓对朝廷心怀不满,认为自己的功劳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种情绪,使他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做出激进决定。

除了董卓,林宇也在分析其他可能的重要角色,如吕布、王允、蔡邕等人。他知道,未来的董卓之乱中,这些人都将扮演关键角色。

一日,林宇受邀参加一场文人雅集。这场聚会的主人是太尉杨彪,参与者多为朝中重臣和知名士人。林宇本不应该出席这样的高级场合,但父亲曹嵩特意安排了这次机会,希望他能结识更多朝中要人。

聚会上,林宇见到了许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太尉杨彪、司徒黄琬、司空张温,以及许多知名士人,如蔡邕、陈纪等。

这些人正在讨论当前的政治局势,特别是宦官专权的问题。大多数人都对宦官集团深恶痛绝,但也有人提醒需要谨慎行事,避免引发更大动荡。

林宇在席间保持低调,主要是观察和倾听。不过,当讨论转向太平道时,他忍不住插了一句:"太平道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教义,正是利用了当前的社会矛盾。若朝廷不能及时解决民生问题,恐怕民变会愈演愈烈。"

蔡邕点头:"孟德年纪轻轻,却有如此见识,实属难得。"

太尉杨彪也对林宇的发言表示赞同:"少年人说得不错。太平道之所以能迅速发展,正是因为民众对朝政不满。若朝廷能减轻赋税,整治吏治,或许能平息民怨。"

林宇受到鼓励,继续道:"太平道已在各地暗中发展,信徒众多。若真起事,恐怕会造成大规模动乱。朝廷应当提前做好准备,既要强化军事戒备,也要安抚民心。"

司徒黄琬饶有兴趣地问:"你认为,若太平道起事,朝廷应当如何应对?"

林宇思索片刻,回答道:"首先,应当派遣精锐部队迅速平定叛乱,防止蔓延;其次,对参与叛乱的普通民众,应区分对待,不可一味残酷镇压,以免激化矛盾;最后,平叛之后,应当着手解决导致民变的根本问题,如吏治腐败、赋税过重等。"

这番话赢得了在座各位的赞许。太尉杨彪更是对曹嵩说:"令郎见识不凡,将来必成大器。"

聚会结束后,蔡邕特意留下林宇交谈。作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蔡邕在士人中威望极高。

"孟德,你今日的发言让老夫印象深刻。"蔡邕笑着说,"不知你对当前朝局,特别是外戚与宦官的争斗,有何看法?"

林宇知道蔡邕在历史上曾被董卓强行征召,后又被董卓杀害。他在董卓之乱中经历了许多波折,是一个值得交好的人物。

"蔡公过奖了。在下年幼,对朝局了解有限。不过就我所见,外戚与宦官之争已到白热化阶段。何进大将军欲铲除宦官,宦官自然不会坐以待毙。若双方斗争激化,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蔡邕赞许地点头:"你看得很透彻。老夫也担心,若何进与宦官决裂,会对朝廷造成巨大冲击。尤其是若何进引外兵入京,更可能引狼入室。"

林宇惊讶于蔡邕的预见性,看来这位老先生也察觉到了何进可能召董卓入京的计划。

"蔡公所言极是。外兵一旦入京,局势将难以控制。"

蔡邕叹息道:"可惜何进恐怕听不进这样的劝告。他性格刚愎,一旦决定的事,很难改变。"

林宇试探性地问:"蔡公认识董卓吗?"

蔡邕微微一怔,随即苦笑:"老夫与董卓有过几面之缘。此人骁勇善战,但性格残暴,若掌握朝政,恐怕会带来灾难。"

林宇点头:"蔡公远见卓识,令人钦佩。"

两人又交流了一些文学和历史话题,林宇的才学和见识给蔡邕留下了深刻印象。临别时,蔡邕赠送了林宇一幅亲笔书法作品,并表示希望以后能多加交流。

这次聚会让林宇结识了不少朝中重要人物,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前的政治格局。他感到,自己对何进、董卓等人的历史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将有助于他在未来的政治风暴中找准定位。

回家后,林宇开始系统整理自己对各方势力的分析。他画了一张详细的势力图,将何进、宦官集团、董卓、袁绍等人的实力、关系网络和可能的行动路线都标注出来。

通过这张图,他清晰地看到了历史可能的发展轨迹:灵帝驾崩后,何进会尝试铲除宦官,但因计划泄露而被宦官杀害;袁绍等人随后血洗宦官,但董卓乘机入京,掌控朝廷;董卓废黜刘辩,立刘协为帝,引发各地诸侯讨伐;吕布受王允指使,杀死董卓;李傕、郭汜等人为董卓报仇,再次掌控朝廷;曹操迎接天子,开始崛起。

这一切,林宇已经在心中有了清晰的规划。他知道,自己不能完全改变历史的大方向,但可以在关键节点上做出不同的选择,为自己赢得更大的优势。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宇继续深入研究何进、董卓等人的性格特点和行动模式。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情报,拼凑出更加完整的政治图谱。同时,他也开始有针对性地结交一些未来可能成为关键助力的人物,如程昱等。

林宇明白,太平道起义即将爆发,这将是天下大乱的前奏。他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在即将到来的动荡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并逐步崛起。

一日,林宇收到荀彧的紧急密信,信中提到太平道在各地的活动明显增多,有情报显示张角可能即将发动大规模起义。

林宇立即写信回复荀彧,请他继续关注太平道的动向,同时也密切监视朝廷对太平道的态度。他预感到,太平道起义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可能会加速何进与宦官的冲突,进而导致董卓入京。

与此同时,林宇也开始制定自己的应对计划。他知道,在太平道起义中表现出色,将有助于提升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但他也必须避免过早地展露锋芒,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林宇计划,在太平道起义爆发后,请求何进允许自己随军观战,学习军事。同时,他也会暗中招募一些有才之士,组建自己的班底。这些人,将成为他未来崛起的重要助力。

在研究何进、董卓等人的历史角色的过程中,林宇越发感到历史的沉重与复杂。这些人都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他们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行动逻辑。何进想铲除宦官,维护外戚势力;董卓想掌控朝廷,扩大自己的权力;袁绍想借机崛起,恢复袁家的荣光。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但历史的洪流最终会将大多数人淹没,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留下印记。

林宇决心成为那少数人之一。他会利用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逐步崛起,最终成为时代的主角。

夜深了,林宇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皇宫。那里,灵帝正在与病魔搏斗,宦官正在密谋保全自己,何进正在策划铲除宦官,而太平道的信徒们正在各地蠢蠢欲动。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风暴正在酝酿,而林宇已经做好了迎接这场风暴的准备。

"乱世将至,英雄当立。"林宇喃喃自语,"我已经理解了何进、董卓等人的历史角色,也明白了他们失败的原因。在即将到来的动荡中,我会走一条不同的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次日清晨,林宇召见了自己的心腹谋士,包括荀彧、荀攸等人。他将自己对何进、董卓等人的分析详细告诉了他们,并讨论了未来可能的局势发展。

"文若、公达,我们即将迎来一个大变局。"林宇郑重地说,"太平道起义在即,何进与宦官的冲突日益激化,董卓蠢蠢欲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提前布局,为未来做好准备。"

荀彧点头:"孟德所言极是。太平道起义虽是危机,但也是机遇。若能在平叛过程中表现出色,必能提升声望,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荀攸补充道:"不过,我们也要警惕董卓。若他真的入主洛阳,局势将会急剧恶化。我们应当提前考虑应对之策。"

林宇赞许地看着两位谋士:"你们的分析很到位。接下来,我会继续密切关注朝中动向,特别是何进的行动。你们也要扩充情报网络,确保我们能第一时间获取重要信息。"

会议结束后,林宇开始着手准备应对太平道起义的详细计划。他知道,这场起义将是他展示才华的第一个重要舞台,也是他了解何进、董卓等人实际行动模式的重要机会。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宇将继续深入研究这些历史人物,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模式,为自己在未来的政治风暴中找准定位。

天将明,林宇站在院中,望着东方的曙光。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这个属于英雄的时代。
"

点击阅读全文